刺繡,流傳千年的精致與美~
編 輯:FDC面料圖書館
時 間:2019-06-03
內容來源:圖片來源于網絡
簡 介:有人曾說:
寫文字的女子,喜歡將喜怒哀樂隱藏在字里行間,所以字字珠璣。
繡刺繡的女子,將兒女情緒傳遞給了銀針和絲線,所以針針動情。
針與線的起落間,
把人的設計添加在織物上
就算平平無奇的一件衣服也能如煥新生
這門工藝 我們稱它為“刺繡”
一塊“輪回”的面料——尋找并保護迷失的傳統工藝
編 輯:康莊
時 間:2019-01-11
內容來源:
簡 介:一位貴州深山的老婆婆手織一塊布,每天織一點,但最近不幸離世,設計師將她的面料設計為手袋。一塊傳統的手工面料,需要遇到一個好的設計師,才能做出超凡的作品。“老人家每天只能手工織一條”,參與復活面料活動廣州大學紡織學院學生小陳說,“我們第一次見婆婆的時候,她去年剛剛開始織了10厘米。”
FDC專訪 | 梁珠:有我在,香云紗就不會成為文物被遺忘
編 輯:Kaose
時 間:2019-01-21
內容來源:FDC面料圖書館雜志
簡 介:穿上香云紗走路時會發出“沙沙”的聲音,因此又被稱作“響云紗”。香云紗獨產于廣東佛山及周邊地區,因其獨特的自然染色技藝,以及涼爽宜人、輕薄柔軟等特點享譽海內外。
藍染那么好看,不來點刺子嗎?老手藝也可以很潮范兒
編 輯:FDC面料圖書館
時 間:2018-08-14
內容來源:蜂在南方
簡 介:刺子繡是世界刺繡1587個針技排列第一的針法
屬于一種平民刺繡
刺子繡縫制的源流已流逝在時光的迷霧中
沒有任何關于它真正起源的文字記錄
也無法從任何流傳下來的殘片考察它確切的起源時間
或歸屬的人物及族群
板藍根染的藍布,顏色很有厚度
針腳分明的粗針白線繡出的幾何紋樣
簡單樸素,這是刺子繡最眾所周知的模樣
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
編 輯:FDC面料圖書館
時 間:2018-02-26
內容來源: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
簡 介:樹皮布又稱納布、楮皮布、谷皮布等。古代文獻中所稱的楮冠、谷布衣,就是用樹皮制成的衣冠產品。海南島黎族樹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區,包括三亞、五指山、東方等市及瓊中、保亭、陵水、樂東、昌江、白沙等縣。
制扇技藝
編 輯:FDC面料圖書館
時 間:2017-12-21
內容來源: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圖片來自網絡
簡 介: 蘇扇是蘇州特產,包括折扇、檀香扇和絹宮扇三大類,統稱為“蘇州雅扇”;明清以來,主要在蘇州及周邊地區廣泛流傳。
南京金箔鍛制技藝
編 輯:FDC面料圖書館
時 間:2017-12-08
內容來源: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圖片來自中國文物網及棲霞新聞網
簡 介:南京金箔鍛制業發源于棲霞區龍潭花園一帶,這里曾分屬句容縣和江寧縣。相傳東晉葛仙翁(葛洪)是金箔鍛制的始祖,打金箔戶一直流傳著“仙家造金箔”的傳說。葛洪為句容縣城北下蔭人,舊時龍潭打造金箔的都供奉葛仙翁,四季上香,逢年過節跪拜,香案邊上還要放把錘,求神保佑打箔順當。
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
編 輯:FDC面料圖書館
時 間:2017-10-19
內容來源: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
簡 介:南京云錦濃縮了中國絲織技藝的精華,是中國古代三大名錦之一。南京云錦的生產現主要分布在南京市的秦淮、建鄴、白下、玄武、棲霞五區。
土家族織錦技藝
編 輯:FDC面料圖書館
時 間:2017-10-09
內容來源: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
簡 介: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織錦技藝主要分布于永順、龍山、保靖、古丈四縣的土家族聚居區。土家錦用綿線織成,俗稱“打花”,主要有打花鋪蓋(土家語西蘭卡普)和花帶兩大品種。